top of page
  • 作家相片林彥璋 醫師

牙周病全身都生病!這樣治療更有效!

已更新:2020年3月11日

「牙周」是形容支持牙齒穩固的周圍組織,「牙周病」顧名思義,就是破壞支持組織的疾病。 當包覆牙齒的牙齦不斷發炎、浮腫、易出血與流組織液、長膿、萎縮,牙齒旁邊的骨頭基座快速磨損、變薄變低時,牙齒就處於一種邊緣化的狀態,極度搖晃即將鬆脫。


很多人認為只要好好刷牙就可以預防牙周病,我不得不提醒:這樣的想法並不夠周全!


§牙周病影響的不只是牙齒的健康


目前牙醫界定義牙周病是一種細菌感染,細菌及其副產物會跟隨著血液循環,從口腔蔓延到身體的其他器官,造成全身主要器官的負擔,加重原有疾病的惡化。 經醫學研究證實,牙周病與糖尿病和血管硬化相關,所帶來的後續效應,除了細菌的全身性遊走之外,也會在潛移默化中惡化許多慢性疾病,這種日積月累的影響不可小覷!(註1) 舉例而言,牙周病者罹患心臟病的風險,是無牙周病者的兩倍。五十歲以下者,有牙周病者得致死的心血管疾病風險較一般人高出1.5倍至2倍。研究也顯示,糖尿病患者易得牙周病,反之,牙周病也使血糖控制不易。糖尿病患者的牙周病若有改善,血糖的控制也隨之改善。


牙菌斑最快會在90秒內,隨著血液全身暢行,有可能停留在抵抗力較弱的器官上,與呼吸道疾病、癌症、腎臟病與自體免疫疾病相關聯,甚至細菌會經過胎盤,停留在胎兒身上,造成體重減輕或早產的可能性。

牙周病患者,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高7成


據英國《泰晤士報》報導,由國內中山醫學大學學者發表在《阿茲海默研究與治療》的論文研究,對28000位民眾進行10年的追蹤調查,其中有1萬8700名未罹牙周病者及9300名慢性牙周病患者,發現10年後罹患牙周病長達10年以上的患者,日後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可能較一般人高出7成。


雖然這些樣本無法直接證明這兩者疾病的機轉關係,但可以初步證明,牙齦疾病產生的促炎性細胞因子,可能緩慢漸進的促發神經退化性疾病,最終導致患者患上阿茲海默症,甚至提升患上高血壓、憂鬱症、及癌症的機率。


總結以上研究報告,都在闡述一個事實:「牙周病真的會要人命!」(註2)。

圖片: 「牙周病,真的會要人命」,林保瑩(2013)。

圖片: 「牙周病,真的會要人命」,林保瑩 (2013)。

§致病機制,有沒有可能是反過來?


確實,做好牙周清潔,避免牙菌斑孳生是牙醫師與病患的首要任務。

但許多來我門診的患者,即便牙齒清潔做得很勤勞,該做的清創手術也都做得很徹底了,牙周病卻還是不斷復發,難以控制,就像體內一直有個深層病灶無法完全根除...


仔細觀察這些難以控制牙周病的個案,身體多半在牙周病發之前就已有三高、呼吸障礙、睡眠障礙等慢性疾病,於是我開始思考,牙周病的致病機制,有沒有可能是反過來?會不會牙周病是身體正在發炎而反應出來的警訊?


我們經常能夠發現,當人因為作息、飲食、壓力等因素,造成免疫力低落、體內發炎時,身體會用不同的方式發出警告,例如有人會皮膚冒痘痘、長濕疹汗皰疹、感冒發燒、腺體腫大、肢體痠痛、嘴破、口角炎等,有沒有可能牙周病也是這樣機制的展現呢?


毒理學博士陳立川,在他的書中提到美國芝加哥John Rothchild牙醫師,曾提出造成牙周病的最主要原因包含懷孕、壓力、咬牙、磨牙、糖尿病、營養不良,以及其他全身性慢性疾病。(註2)


2015年國外牙齒與口腔健康醫學期刊 (JDOH),發表的一篇文章甚至指出,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罹患牙周病的機率會大幅提高 ,原因在於睡眠障礙會使體內氧自由基升高,使人體處於慢性發炎狀態 (chronic inflammatory) ,長期下來易引發其他同樣帶有炎症因子的症狀,其中,牙周病就是典型的病症。

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睡眠障礙、呼吸失調的人,牙齦發炎、牙周問題也更難控制。


§以「整體醫學」的角度治療牙周病


上述看法完全符合我在臨床上的發現。因此,我開始調整自己治療牙周病的方式,以「整體醫學」的角度觀察每一位前來就診的患者。


治療的第一階段會先專注在牙周深部清潔,第二階段採用全口雷射等手術治療,將牙齦翻開做清創;清潔完成之後,如果想另外做牙周再生手術,則需另外補骨粉與其他生長與再生因子,讓缺損的部分慢慢回復。


不太一樣的是第三階段。


我會仔細詢問並觀察個案體內的發炎症狀,給出咬合、呼吸、飲食營養等能夠降低身體炎症的建議。


例如,若是併有磨牙問題的人,我會搭配口內輔具避免咬力傷害牙齒,讓細菌抓到牙齦空隙入侵,同時利用筋膜復健原理放鬆咬合力量;若有呼吸失調的人,我會加上支撐呼吸道的口內輔具,並提醒個案著重作息與日夜呼吸行為的矯正;另外,也會特別囑咐患者攝取抗發炎飲食和特定營養補充品的重要,在日常生活中,提醒避免甜食、加工食品,並降低會引起發炎反應的過敏性飲食等。


我堅信,以「整體醫學」的方式調理,是牙周病能否獲得控制的關鍵。

 

§牙周病一直復發的柯小姐


柯小姐在我診所接受牙周病雷射治療,前後持續快二年。這期間,我每次都很仔細幫柯小姐排除牙菌斑問題,其他支持性治療如咬合調整、再生因子也都給予輔助,然而病情始終難以控制。當時的我只是就牙齒來思考問題,僅能用雷射穩定發炎部位,暗自納悶這個疼痛何以如此難控制。


直到我開始以「整體醫學」的角度審視柯小姐全身的健康狀況,發現她有牙齒不自覺緊咬的習慣,並伴有肢體痠痛、淺眠、睡眠品質低落等情形。關於緊咬,我曾在另一篇文章闡述這種驚人的力量,源自於人體「筋膜 (fascia)」系統的緊繃與失衡,是體內慢性發炎因子之一。


為了改善柯小姐的筋膜系統,我幫她做了能放鬆筋膜的口內輔具。並加強各種能夠在日常生活改善睡眠並幫助身體降低發炎反應的衛教知識。


六個月後,柯小姐牙齒不再腫痛,終於擺脫牙周病問題。


就和其他經常要回診做雷射治療的患者一樣,他們的共通點是幾乎都有睡眠障礙與肌筋膜疼痛症狀,那顯然已經不只是牙齒的問題,而是全身免疫系統失調的表徵。


如果你正在與牙周病纏鬥,偏偏牙齒再怎麼努力清潔,卻還是不斷復發,你該認真檢視你的睡眠狀態與筋膜系統。


解痛之鑰或許就在「整體醫學」的觀念。



改善牙周問題,從調理體內環境做起

預約門診諮詢

(049)2918186

 

註1:「0~100歲都需要的咀嚼力」,日本顎咬合學會(2015)。

註2:「健康,從齒開始」,陳立川(2014)。


608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